近些年,中国葡萄酒行业有一种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在众多葡萄酒企业、葡萄酒庄中进行,即“拿来”国外进口的原酒灌装出国产葡萄酒产品,以国产品牌销售赚取利润,这已经成为了行业内众人皆知的“秘密”。
在笔者看来,用自己基地的国产原酒与部分进口原酒进行混酿,无可厚非,毕竟我国葡萄酒产业化历史短,又经历几起几落,优质原料极为短缺。但是,对于直接把外国酒装进贴有中国标签的瓶子并以中国企业、酒庄自身品牌销售的做法,已然变成了饮鸩止渴、急功近利的“拿来”。短期看,这样的做法省钱、省力,更不用劳神费力、花大价钱建设葡萄原料基地;但从长远看,这样的“捷径”只会“惯坏”我们葡萄酒企业,没有原料基地的葡萄酒大国,最终会让原酒出口国卡住葡萄酒产业的“咽喉”。一个没有自己的葡萄品种、没有自己风格个性的产业,能够让中国葡萄酒走多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众所周知,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中国葡萄酒产业真正快速发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无论是葡萄酒标准体系、生产工艺,还是管理规范与销售推广,我国都是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在向世界葡萄酒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国外产区与酒庄发展模式、引进优质酿酒葡萄品种、进口先进生产装备、学习酿酒工艺技术、加大葡萄酒文化推广、聘请国外酿酒师指导……等等,在“拿来主义”中,我国葡萄酒产业不断规范有序,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世界葡萄酒舞台占有了一席之地。
如果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种种“拿来”做法分个阶段的话,那么标榜自己是“中国的波尔多”、极力模仿波尔多工艺和风格的阶段,可以算作是“拿来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加选择地拿来了很多东西。而仔细思考30多年的葡萄酒行业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拿来主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好葡萄不是可以很快成长出来的,简单的“拿来”之后,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葡萄原料品种选育滞后、葡萄酒工艺创新不足、产业标准规范不够健全、葡萄酒文化普及滞后等问题,并成为当前制约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桎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著名葡萄酒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我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而如何快速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我国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已经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当前,高品质、个性化和性价比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特别是消费主力军90后选择产品的重要指标。而这些指标主要是源于高质量的葡萄原料、严格的工艺控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化推广。而靠进口原酒作为原料支撑企业发展的结果,是没有企业再投资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没有自己稳定的葡萄原料基地,还谈什么产业基础?试想,一旦消费者明白了瓶中产品的“秘密”,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贴了国产标签的“伪国产酒”拿什么与高质低价、铺天盖地的原装原瓶进口酒去竞争?这种现象也暴露出了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的浮躁心态,这种心态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必然导致自身根基的打造、导致创新思维的忽视、导致产业发展的倒退!
事实上,我国葡萄酒产区自然环境复杂性全球居首,在中国不同地区栽种适宜的酿酒葡萄,都可以产生不同的个性风格,也能生产出独具各自产区特色的葡萄酒。近年来,在烟台产区、河北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等,一批葡萄酒企业、酒庄已经在坚持执著中做出了高质量的个性化产品,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中国风格葡萄酒产品群正在形成,而打造具有东方个性和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正在成为中国葡萄酒骨干企业们的最高追求。
我们倡导对优秀的成熟的东西实行“拿来主义”,但我们更需要将“拿来”升级为“创新”,我们需要吸取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和葡萄酒企业中科学性、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更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兼收并蓄中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体系,最终在世界葡萄酒产业中塑造出独具魅力的中国风格。这是对更多具有中国风格葡萄酒的期待,更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期待!
(本文来源:酒业家,作者:刘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