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3日举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树琪做了关于《推进国际化,重塑中国风,努力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中国葡萄酒国际化的问题:
1、全面认识国际化新趋势对中国葡萄酒业的挑战
当前,国际葡萄酒市场格局不断变化,放眼全球,葡萄酒新旧世界国家的角力,使葡萄酒业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化新趋势对中国葡萄酒产业挑战空前严峻。
国际市场相对饱和,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国内竞争日益白热化。
OIV统计资料表明,欧美需求放缓甚至萎缩,全球葡萄酒年消费量约下降680万升。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市场相对成熟并饱和,增加市场份额十分困难;而中国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3多亿人口的中国,葡萄酒消费潜力极大,面对这个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国际葡萄酒巨头们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部署的重点。
国产葡萄酒的短板日益显现,市场竞争乏力。
基础薄弱,风格雷同,成为国产酒短板。产业基础薄弱,气候,土壤,市场,消费等数据缺乏研究更新,产区特征,独特风味物质,影响葡萄酒品质因素等基础科研不系统和确实,我国多元化风土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调查显示,各产区主栽葡萄品种几乎都是赤霞珠和霞多丽,占70%以上,彰显不出葡萄酒的多元产区特色和中国风格。
与国际葡萄酒主产国相比,我国在酿酒葡萄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化生产、质量标准与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法定产区制度、地理标志建设等环节普遍薄弱。
葡萄酒产业的动能和发展方式急待调整。
就发展动力看,过去是靠生产要素投入,包括人口红利、资本投入、土地环境等一系列高投入,支撑葡萄酒产业增长。这种增长方式表现为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减弱了我国葡萄酒发展的动能。
实践证明,靠资本、劳动、土地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是不能持久的,而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由粗放转向集约、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同质转向个性、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和性价比上来,成为葡萄酒发展的当务之急。
2、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我国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
推进走出去战略,在优势明显的国家和产区,配置资源,补齐短板。
国外葡萄酒产能过剩带来的产业调整,为中国葡萄酒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带来了新机遇。烟台张裕积极走出去,已经称为国际化知名企业,中粮长城收购智利,法国名庄,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称为其加速发展的全新引擎。
引进和借鉴国外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
前期的对外开放,我们注重的多是技术和装备等硬件,对新的理念模式机制等软件重视不够。比如欧盟的生态理念、日本的六次产业、以色列的精准农业、美国的纳帕模式、法国葡萄酒小镇、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与生态化等,都是我们很好的借鉴经验,要大力引进来为我所用。
推进国家层面和各级地方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布局,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及出台扶持政策。
作为国际化产业,在国际上各个葡萄酒生产国都有一整套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及产业扶持政策。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从一个个地方产区做起,搞好产业规划和配套法规政策,推行地理标志和法定产区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要积极作为,像宁夏产区那样出台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全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
3、探索培育葡萄酒的中国风格,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培育适应中国多样化风土条件的品种品系和个性化产品产区,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要研究适应消费新群体,新需求,以高性价比的个性化产品满足大众消费,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三, 通过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多措并举降低生产和营销成本,提升中国葡萄酒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 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科学技术研究基础,提高产品和管理业态创新能力,为中国葡萄酒国家化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