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葡萄酒市场的整体表现,不难发现,葡萄酒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之中,并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2017年还未到来的时候,葡萄酒行业就已经显露出变化的端倪,比如成本的上涨,那么在2017年,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葡萄酒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在近日召开的葡萄酒论坛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院校等方面大咖通过线上论坛,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及预判。
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可期,作为全球最大最具成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同样也面临重重问题。葡萄酒市场需要净化,消费者教育需要推行,产品和质量必须过硬,品牌和传播不能停歇,政策和监管要紧紧跟上,时尚和健康成为趋势……嘉宾们各抒己见,观点纷呈,小编整理了发言嘉宾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预测2017,观点呈现——
刘树琪:回归理性
中国葡萄酒市场是全球最大最具成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在世界葡萄酒相对过剩的市场背景下,开放的中国市场,葡萄酒销售竞争之激烈,我们每日每时都强烈感受得到,对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关切忧虑和刻骨铭心的痛,使业内精英寝食难安。
我们也有过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一些企业赚得钵满盆满;也亲历了技术装备的快速跃升,令外国同行惊讶“高大上”;还有越来越多新斩获的国际大奖和叫好声。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三公经费”不买单了,葡萄酒的泡沫立马破了,市场反叛了,得心应手的思路渠道模式,也全都失灵了。
来自外部挑战和内部的缺憾,产业的短板与市场的缺陷,性价比的软肋和同质化的不争,国际话语体系的失语和中国风的呼唤,国外强势的营销甚至倾销,国内产业政策和法规与监管的缺失等迭加袭来。
产业的逆境和困惑,摧生着业内的反思警醒和系统创新,开启了回归理性的深度调整期。思想的碰撞,共识的凝聚,观念的更新,模式的颠覆,强烈的需求,倒逼着业内精英直面、回答。
2014年8月,第一届中国葡萄酒论坛在烟台开幕,连续三届,国内外行业精英分别就“反思警醒崛起”、“个性化与性价比”、“国际化与中国风”等行业重大关切和方向性问题,开坛探索和交锋,凝聚了共识,引领着方向。
但是,作为巨大的世界葡萄酒新兴市场,作为后发的葡萄酒生产大国,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大多太多,每个年度的几天论坛难以全面展开和回答大量的不断萌生的的现实问题。好在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好在我们有那么多成熟的线上平台,尤其有中国葡萄酒大咖群,这样的有思想有情怀大智慧接地气的社群组织,于是,线上的葡萄酒论坛今天就开幕了。
希望论坛直面行业重大关切,贴近复杂现实问题,汇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金融家和农家等“大家智慧”,在交流、沟通、碰撞中助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深度调整和繁荣发展。也成就线上论坛植根中国风土,关切国民消费,培育中国文化,融入国际市场的开放性国际化的中国葡萄酒线上论坛的品牌影响力。
熊玉亮:挑战巨大
作为微信终端论坛模式,有着绿色环保、节约时间、成本低、传播快、重点突出、内容可溯、百家争鸣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这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我国进入WTO 16个年头,将逐步放开澳洲、新西兰、智利等国家的关税,国产葡萄酒市场面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洲、智利、南非、美国、德国等新“八国联军”的侵蚀,特别是近年国家重点扶持跨境电商,去年四月葡萄酒类成功成为跨境电商一份子,进口葡萄酒综合税率从48.2%降到21%,基本上享受“国民待遇”。对于消费者来说将得到更多的实惠,而对于国产酒可谓是危机重重,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面对整个行业的压力,也同样是一次中国葡萄酒融入世界葡萄酒大家庭的一次契机。无疑加快了国产葡萄酒国际化、酒庄化、去餐酒化的步伐。
近两年来我先后去了新疆、宁夏、甘肃等国内葡萄酒产区,感觉国产葡萄酒发展规模很震撼,产区政府非常重视葡萄酒及葡萄酒产区,成立了管理机构,拿出财政资金进行扶持,面积大幅增加,酒企数量、酒庄急剧增长,但面临着种植成本高,个性化、差异化、性价比、品牌化不突出、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让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国产葡萄酒还有一段路要走,国产葡萄酒可谓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
我希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酒企、从业者、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开展中国国产葡萄酒宣传推广,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者教育,酒食搭配研究+,让更多的国产葡萄酒成为中国人的首选,走上中国人的餐桌,丰富和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让国产葡萄酒香飘中国大地。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酒文化源远流长,仪狄、杜康造酒皆源自河南,河南有着近400亿的酒水消费市场,是当之无愧的酒水消费大省,酒水酿造强省。黄河故道产区也同样有过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早在1979年,民权葡萄酒厂生产的白葡萄酒产品被评为全国唯一的白葡萄酒类中国名酒红遍大江南北,在消费者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调整,葡萄酒正越来越多进入河南人的生活,河南交通便利,包容开放,河南将成为未来葡萄酒潜在大市场,得中原者得天下。
朱思旭:安全、质量、健康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所长朱思旭:2017年国产葡萄酒生产稳中有升,质量逐步提高,继续出现在国外拿奖的明星酒庄。进口葡萄酒继续增长,销售占据半壁江山,产品以信价比高继续占优势。
2017年开始会出现一种新情况。就是国际互联网让全球价格进一步透明,廉价的国际物流成本和国外葡萄酒农业补贴政策抵消了进口关税,使葡萄酒国际同价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葡萄酒的销售压力。
在新常态下,如何为喝酒找个健康理由。安全、质量、健康是酒业的三大主题。喝酒不过量是安全,喝真酒和喝好酒是质量,适量文明喝酒是健康。如果把适量喝酒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那么一辈子可以增加4~5年寿命,一辈子抽烟可能会减少10年寿命。过量喝酒会减少寿命,不喝则不增也不减。
一瓶12度750毫升的红葡萄酒约折合40度酒精4.2两,一个人一顿一般不要超过3两40度酒精度为合适,因此一个人一顿喝葡萄酒不要超过半瓶。这是合适酒量。还有一种算法,一个人一公斤体重一克酒,如80公斤80克,这是健康保健喝酒。
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有葡萄酒的健康生活,是培养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刘树琪:新的黄金期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刘树琪:
1.中国葡萄酒产业深度调整持续深入,行业运行压力继续加大。经过十三五的深度调整,将迎来新的黄金期。
2.市场消费増长明显,国产葡萄酒销售向好,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继续加大。
3.中国葡萄酒产区概念开始清晰,市场竞争聚焦于产区,挖掘风土文化,塑造风格特色,个性化产品和特色酒庄产区培育继续发力。
4.国产葡萄酒发挥本土优势,推进产区和城区互动,参与式体验式和酒庄直销形成新的销售趋势。
5.国产葡萄酒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外购并,原料基地建设规模扩大。
6.市场环境的整治提上日程,行业标准修订,法规制度制订,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
7.国产葡萄酒原料因政策环境和机械化滞后等失去成本优势,基地规模继续缩小,同时优质精品园稀缺,更受重视,稳定增加。
8.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觉醒开始萌动,人们开始重视发掘历史文化,关注葡萄酒的中国语景和教育,总结提炼传播中国话语体系。
王祖明:品牌市场是关键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
1.2017年仍在底部运行
制约因素:消费人群相比不够大;宏观经济影响;市场推广滞后与市场的变化。
有利因素:市场面明显在扩大。
酒,作为嗜好品,与宏观经济不是正相关;消费人群不大,但在快速增长。
2.品牌建设,市场推广是关键
市场出现分化,几家欢喜、几家愁。
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的理念、模式、细分,将成为重要的因素。
3.消费者是最终的终端
无论是传统渠道,还是电商B2B、B2C、等等,终端都是消费者。要尊重消费者,认真种葡萄,用心酿酒,踏实推广。市场的蛋糕,是为有准备者准备的。
居新平:监管治理要创新
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局长居新平:
一、上海葡萄酒市场情况
1.大流通。上海是国内酒类商品流通总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截止12月底,上海的酒类经营企业为49376家(同比增长17.39%),其中批发商9367家、零售商40009家,同比分别增长31.87%、14.45%。
2.大消费。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海关关区进口葡萄酒1.2亿升,比去年同期增加7.5%。另据对本市具备一定规模的样本酒类经营者销售数据统计显示,1-9月本市酒类商品销售额为370.09亿元,增速略有放缓,但零售额同比增速11%,为73.85亿元。
3.多渠道。进口酒仍占主流,1-11月的数据显示,法国、澳大利亚、智利仍为进口瓶装酒市场三大巨头,三者增势平稳,市场份额占比合计近80%。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仍为葡萄酒销售的主流渠道。同时电子商务增长速度较快。
4.多群体。由于葡萄酒的文化性、时尚性、参与性、专业性等特质,以及消费者对葡萄酒知识的增加和逐渐培养起来的品质、品牌认同感,使得葡萄酒市场在日益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培养和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尤其体现在80、90后“千禧一代”。
二、葡萄酒发展趋势研判
1.增长是总态势。从国内的葡萄酒总产量、国内企业愈来愈多的对外收购、进口额不断增长、市场价格越趋合理化等,都推动了国内酒类市场保持了稳中向上发展的态势。
2.品牌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内进口葡萄酒虽然增速惊人,但产业集中度并不高,需要大力推动品牌化过程,提升品牌力。
3.亟需新型管理模式。上海市酒类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阵痛后,逐步走出了低谷,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批发和零售企业加起来已接近5万家。2016年全年,全市酒专局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取得了很好的监管效果,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并保持了本市酒类商品质量的总体可控。
4.致力监管创新治理模式建设。2016年市酒专局在创新工作“信用+追溯”新型酒类流通治理模式建设上,坚持大数据对酒类市场主体服务与监管的应用,聚力“标准化”和“市场应用”等建设,成效显著.
“酒类监管实现对名白酒、进口红酒和散装酒‘信用+追溯’全过程管理”被商务部选为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成果纳入全国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中,同时作为上海商务诚信建设中的“政府监管用信”典型案例完成了内贸流通体制重要改革任务,相关示范成效经中央媒体、主流杂志采访报道和转载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相关区酒专局的支持与配合下,散装酒和茅台、洋河等名优白酒产销溯源模式的建立以及“放心示范店”模式的推广,为酒类监管工作前进装上了新的引擎。
5.2017年上海提出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接下来我们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建设,围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贯彻酒类监管发展新理念,推进市场监管中信用体系和追溯管理的两大支撑。
何继红:品质为王
中国副食品流通协会何继红会长:
如何准确研判2017葡萄酒行业的形势?我想把我经历过的中国葡萄酒发展脉络略述一下。我在商业部期间,从事食糖、名酒、卷烟及食品等计划商品全国调拔工作,那时的酒类调拨计划将葡萄酒归类为“果酒类”,八十年代初国家果酒类的调拨品种有:青岛白葡萄酒、红玫瑰葡萄酒、金奖白兰地、味美思、特制白兰地、中国红葡萄酒、竹叶青等7个品牌。八十年代中期增加调拨品种河北长城干白、天津王朝干白。八十年代末期干红葡萄酒才逐步大量走入中国市场。
2009年春季糖酒会,我首次将葡萄酒以专馆规模化的形式在行业中展示出来。中外葡萄酒商共同展示,宣传文化,,从展览的领域助推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激发了葡萄酒营销的热情。随之而来关注和各种形式的更专业的葡萄酒展览及活动越来越多。以此来推算,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兴起繁荣到今天大约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按此脉络分析,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由“甜到干”,对干红、干白的认识由神秘、时尚、文化的演进过程。对于葡萄酒市场来讲也经历了由覌望、接受、品味、品牌的过程。
目前消费者对葡酒需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严格追求品质(大多数比较懂葡萄酒了解葡萄酒知识)、二是葡萄酒知识了解的不多,但一定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做判断。三是用于解决所用场合的品种需求(活动),其价格越经济实惠越好。这是市场规律、经济規规律。
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打造健康中国。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上述葡萄酒三十年的变化趋势,给我们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消费者健康素养知识的提升,对高品质的追求一定会越来越强烈,葡萄酒市场一定会向优质、高品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