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师为什么要对葡萄酒进行混酿?是为了追求品质?价格?风格?产量?这都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除此之外,“协同效应”才是混酿的根本,这就如同人类的协同合作,远比个人更强大。
为什么要混酿?
混酿让酿酒师酿出更好的酒,比如,有着较强酸度和单宁结构的赤霞珠,通常与更加柔和圆润的美乐混酿,最后的成本更加饱满圆润。二者的结合比个体都要成功。
其它经典混酿品种有:赛美蓉与长相思,长相思的酸度骨架能为赛美蓉增添丰富性与均能感。
还有一些混酿单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才进行的。比如,如果一个品种特别流行,另一种则不太有知名度,酿酒师可能会考虑将二者混酿。如果酒标上标注“长相思赛美蓉混酿”,那么长相思比例就高于赛美蓉。如果赛美蓉少于15%,甚至不会标注。
还有些混酿是为了取长补短,酿出最好的产品。
比如歌海娜属于高产品种,糖份含量高,但色泽浅,单宁低。那么在澳大利亚和法国罗内谷,就会与西拉混酿。因为西拉色深,单宁高,正好与歌海娜形成互补。慕合怀特(Mourvedre)也常与歌海娜混酿,上述三个品种的混酿在澳大利亚被称之为GSM (Grenache Syrah/Shiraz Mourvedre,即歌海娜,西拉,慕合怀特三个品种的首字母)。在西班牙,歌海娜常与唐普尼罗(Tempranillo)混酿,赋予更好的结构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皇新堡产区(Chateauneuf-du-Pape)为了酿出强劲浓郁的红酒,混酿品种多达13个。
当然混酿并不仅限于红葡萄,比如著名的托斯卡纳红酒基安蒂就是用红葡萄桑娇维塞,和白葡萄特雷比奥罗(Trebbiano)混酿而成。
发酵前混酿
两个互补的单品种葡萄酒混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酿酒师了解它们各自的特性,尝试混酿,并知道最终能获得什么样的效果。
还有一种传统混酿方式是在发酵前将葡萄混合,葡萄园里种着不同的品种,将它们摘下后,放到一起发酵。
像这种一个葡萄园种植多个品种,最重要的是各品种的成熟度要一致。晚熟品种能给最终的混酿增添酸度,甚至一些绿色生青风味。
品种的选择以及各自的比例非常关键。另外,在生长周期的不同时段,霜冻和大风也会对浆果品质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导致最后的混酿品质变化。不过在一些气候温和恒定的地区,仍然会采用葡萄混合发酵混酿的传统方法。
混合发酵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让酒的风味更独特。一种葡萄的分子和另一种葡萄的分子结合,与各自酿好后混合相比,前者能产生更独特的风味风格。
西拉葡萄中加点维欧尼,然后一起发酵,酿出的酒丰满浓郁,漂浮着着细致的花香,而将两种酒分别酿好后混合完全得不到这种效果。
非年份葡萄酒混酿
混酿的最后一种形式是将不同年份的酒放到一起。所有的非年份酒都是至少含两个年份的原浆。此举是为了让酒的品质恒定,消除年份差异。
这种方式的混酿最成功案例就是非年份香槟,当然也有非年份菲诺雪莉(fino )和很多类型的波特。年份混酿在红白葡萄酒中不常见,除非是市场上极为廉价的酒。
为降低风险混酿
混酿还有一个原因,不是为了提高品质,而是为了降低农业风险,比如波尔多。
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不同,成熟度也不一样,有些品种能更好的对抗恶劣天气,比如霜冻,雨水。品种多样化,可以在不好的年份保证收获,即使某些品种被天气淘汰了,还有另外的品种替补。
倒春寒可以让很多早发芽的品种瞬间毁灭,晚发芽的品种则无此担忧, 葡萄生长过程的另一大风险是开花,一些品种在大风的条件下不开花,其它品种则不会。多雨也能引发很多问题,过度潮湿使得霉菌滋生,比如黑比诺就容易受病,赤霞珠抵抗地更强。虽然葡萄都不喜多水,但有些砧木更能适应潮湿,于是葡萄园会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根砧木。
品种多样性减少收获风险的好处显而易见。
克隆品种混酿
不同的砧木品种能得到不同的克隆品种,于是一个葡萄园里虽然都种着霞多丽,实际却又很多不同的霞多丽克隆产品,每个克隆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风味及生长周期。
这些不同砧木和克隆品种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土壤气候条件的需要而培育的。
这些克隆品种都是分别采收后混酿,每个品种将各自的特性带入最终的混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