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波尔多期酒从上周末开始陆续在各酒庄上演。
开车穿梭在各个酒庄,你经常会发现后面那个车跟了你一路,最后跟你停在同一个停车场,原来他也是参加期酒品鉴的。而这几天走下来,总有几个虽然你不认识但是又熟悉的面孔,以至于你不上去寒暄几句都显得你不够礼貌。这就是期酒的影响,团聚了人,缩小了这个圈子。
每年的期酒都像是一场文明世界里的赌局,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决定谁赢谁败的往往不是酒庄本身,而是很多的外来因素,比如世界经济,比如Robert Parker(罗伯特.帕克),又比如中国卖家的热情。
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超级火爆的2010-2012年,中国买家可谓给这个历史悠久但是缺少新鲜血液的交易系统带来了一丝清新之风。
然而,在当时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种局部超强刺激非常危险,人们的评判标准不但会因为过热的中国市场产生偏差,也会使酒庄本身形成盲目自信,这其中产生的泡沫不仅对交易双方或者三方产生严重打击,甚至会动摇上百年形成的波尔多交易体系。
期酒价格连年的上升,并且是与当年期酒品质脱离关系的上升,这对某些严肃的参与者来说是最伤心不过的事情,他们上百年来形成的相对合理的品质判断依据会丧失,他们的信心甚至自尊都会受到伤害。
然而真金不怕火炼,上百年的交易体系并不是一年两年期酒,或者几个超级买家能改变的。
2015期酒周上仍然有非常多的中国面孔出现,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特征需要注意。第一,中国面孔偏向年轻化。这些人基本上是常年驻扎海外,或者是在国内派过来的期酒买手,说的一口流利的法语,耐心的与庄主交流葡萄酒背后的故事。这里传达出的信息是,中国买家不再是前几年土豪带队凭印象选酒的低级阶段,而是由更加专业的并且是作为行业储备人才的年轻人来带队选酒。这是不仅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幸事,更是全世界的买卖市场以及整个葡萄酒行业所喜闻乐见的。
第二,期酒周越来越像一场分散于各个产区和酒庄的Vinexpo。其实期酒周最开始只是由葡萄酒经纪人(courtier)在各个酒庄的橡木桶旁边进行期酒品尝,后来又加入了媒体记者撰稿人,再后来又加入了酒商,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期酒品尝,这其中有的人是来打酱油,而有的人会借这次机会认识更多的庄主和酒庄。
所以这其中的商业意味更加明显,不管是酒庄庄主还是参观者,都想利用这次机会筛选确定自己的潜在客户或者供应商。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当今社会,快餐式信息交流并不是一件坏事,不过这个发展方向是否是所有人所希望的,仍然值得商榷—这也正常,毕竟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对个性化的尊重使得如今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坏。
而期酒周反馈出来的中国市场发展趋势,最明显的恐怕是‘向上走’。这里的向上走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向供应方的上游发展,很多目前是国内经销商的客人亲自来到法国了解市场并且直接从酒庄进口;第二是向某款酒的新年份发展,而不再等到酒庄真正释放葡萄酒到市场上的那一刻再下单购买。
咱们暂且把这两种情况的正确还是错误先放到一边,单单是中国买家的这种付诸行动的决心和执行力,就很好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强力复苏和对建设合理市场架构的期许。如果再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一下波尔多葡萄酒交易体系,以及掌握更多的葡萄酒知识来分辨葡萄酒的品质,也许5年10年后的波尔多期酒上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真正倾听中国买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