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16食品饮料创新论坛(FBIF & Food Show 2016)在上海龙之梦大酒店揭开大幕。本届论坛以“放缓之下,转型之机”为主题,探讨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的食品饮料行业如何寻求并实现创新发展。
亿滋中国总裁马儒超做了精彩的发言,以下是演讲实录:
我做食品饮料有30年的经验,一半的时间是在中国15年。今天是我在中国的16个年头,我1990年来到中国,当时是负责开发发展中市场,我曾经在宝洁公司、高露洁公司、吉百利等工作过,现在又到了亿滋(中国)。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优点在于我能够从第一线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和工业化过程,看到了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经历变化的社会。
今天我想介绍一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增长,这样大家就不需要复制我们的错误。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可以知道跨国公司应该如何把握中国的增长。
90年代跨国公司的成功模式
首先回顾我们历史上成功的经验:
90年代在中国成功的关键,当时很简单,你要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自己的桥头堡;紧接着扩张二三线城市;第三要去最优秀的大学招最优秀的员工;第四找到分销商安排铺市;第五激进地做市场推动;第六学汉语;第七升职加薪;第八周而复始。
我这样表达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90年代生活很简单。你可以不需要动太多脑筋。但是在中国生活的黄金年代要吃苦。据我了解,西方花了200年完成了工业化,中国只花了20年。可以说在中国生活的每一年都浓缩了在西方国家的好几年的进程。
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西方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跨国企业大多都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即使是级别很低的人都有决策权,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能够快速决策市场而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在近距离接触市场。
90年代之后,规模经济成为跨国企业有且仅有的优势
90年代,跨国公司曾经成功的十条原因包含“规模、全球融资、创新、以很低的成本捕获消费者”等等,但自从在2000年开始,中国的公司已经追上来了。我们还能利用的优势有且仅有“全球规模经济”。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规模经济为主导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本土企业已经比跨国公司厉害。在新常态之下,跨国公司和本土品牌甚至需要相互学习。
外国人意识到,在增速放缓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对跨国公司的损益很重要,拿到了来自总部的帮忙,不光是明白市场怎么做,还要懂得怎么传播,怎么去跟大老板传播同时让老板支持你。
亿滋国际在2007年的增长率相当不错,2007年我们相对前一年增长了4倍。增长主要来自于收购达能、吉百利等。(其中吉百利是2010年收购的)。
2014年增长有稍许停滞,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去看能做什么,所以在2015年又获得了9%的增长,但那一年很多公司的增速都有所下滑。
如何陷入窘境又走出窘境
那么,我们如何陷入窘境又走出窘境?
在中国做市场,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两点。现在中国的市场消费者中,有5亿农民入住城市。市场往下滑的原因是分销已经不能往下走了。渠道已经非常完善,导致消费数据在进入高原期之后出现下降。这并不仅仅是经济下行或者总部支持不到位的原因。
如何保证现有分销渠道卖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呢?在中国想推动成功,必须有分销网络和有合适的价格点,并且产品的组合要比较间接。
一些快消的产品需要追踪。我们可以通过尼尔森的数据调查了解到,随着分销往上走,市场会往下降。一旦我们分销的网络陷入陷阱,发展放缓之后,营销部门的解决办法是要打折、创新部说要创新产品。团队军心不稳,导致市场层面的定价就不稳定。分销也会碎片化。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甚至会去会买别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会影响品牌战略价值。更会丢失我们的消费群体。
那么,我们需要去意识到我们分销会碎片化。现在产品品牌价值下降。批发方面会不稳定。另外我们sku的复杂性会让成本上升。
有些公司会认为经济放缓导致业务放缓。其实应该看如何更好地维持。就我个人经历总结,大部分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或许很多公司在看到放缓,认为直接原因是来自于“经济、新常态、总部、竞争者。”
第二、过了否认阶段,就是恐惧和无助。认为总部会放弃团队,之后会质疑自己,这个会持续1-1.5商业周期。
第三,意识到问题是各个层次的问题。去改善团队。总部也会帮助你。之后下一个阶段, 开始增长。
不要盲目做分销碎片化
中国下一代的增长会是什么样呢?我举个例子,介绍分销的碎片化。
我在2002年任职宝洁做牙膏。当时加权分销,我们做到最好,随着我们增长出现了高原期,决定延长产品线。中国消费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比如二三线或者更低的城市里,消费者不太懂不同牙膏的差别,只知道品牌。
比如我们牙膏推了新产品,有新的sku。零售商把我们新产品完全替换了旧产品就是蚕食我们自己的份额。比如我们有原味和草本口味的牙膏,虽然还是高露洁,没什么区别。但是源于口味完全不一样,有些二三线消费者不了解草本的理念,只知道口味难闻之后,在购买一次之后会停滞持续购买。那么这就丢失了我们的消费群。注意,丢掉的消费者很难捡回来!对公司这种伤害需要避免。
未来其实会出现小步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要依赖中上阶级的增长。过去那些能够迎合60后70后的,现在要迎合年轻的消费者。其中50%的增长会来自一线城市。
我们现在做什么能够把这些都完成?
首先,在90年到2010年,中产阶级就是指的能对自己收入自由自配的人。营销,以前小店分销就好,现在有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取代了小店。过去超市铺货。现在电子零售商。
随着未来的发展要能够把脉消费者喜欢的口味。作为商家要找到跟消费者建立联系,引导他们重复购买。
在此,我提出5个关键点:
1、满足所有城市中产阶级的需求。
2、满足线上线下的全渠道。
3、做好产品组合。在微妙的平衡中,让消费者找到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生产力。
4、用好进口产品,实现差异化,另外的产品线带入中国收取更高的价格。
5、最后是人才的发展。人才要倾听和理解中国市场,这几个方面对我们帮助很大。
最终,所有跨国企业在融入到中国之后,都应该跟所有员工一起工作、一起快乐、一起发展。就会取得很好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