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称,2015年中国推动全球葡萄酒市场增长近11%。2015年进口葡萄酒约55万千升,比2014年增长44%;进口额约为18亿欧元,增长60.7%。中国的 面积增加了34000公顷,达82万公顷,仅次于西班牙位列世界第二。
对于公众来说,成为世界第二似乎是一个好消息。但在行业仍在市场底部徘徊阶段的背景下,与进口葡萄酒进行贴身肉搏的国产葡萄酒企业却是冷暖自知。
如今,国内葡萄酒企业正走在人工高成本、产品低端化的道路上,面临的是中国经济转型、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同时也不得不直面国际企业的竞争,还需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体验。身处内忧外患之中,葡萄酒企业如何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5年,国内葡萄酒面对着内外交困的窘境。随着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葡萄酒零关税政策,国内掀起了进口热潮。来自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进口葡萄酒市场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9.76%、50.56%。
伴随着进口葡萄酒数量快速增长的是均价的走低。2015年,大部分进口来源地的进口均价都有所下跌:西班牙葡萄酒均价下跌24.86%、意大利葡萄酒均价下跌17.57%……备受国内消费者追捧的进口酒“放下身段”抢占中低端消费市场,预示着葡萄酒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然,这其中不乏大批低质量的贴牌酒流入国内市场。
在刚过去的一周里,国内葡萄酒公司陆续发布2015年年报。相比于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增长,葡萄酒企的业绩并不理想。其中,莫高股份、中葡股份酒类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下降23.53%和35.80%。数家企业年报都提到了“行业还处于调整阶段,复苏之路或将漫长” “中国葡萄酒市场出现持续低迷”,为各自的业绩做了辩解。
国内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2015年“成绩单”还算亮丽,但年报也坦承了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足:“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中低档产品,优化市场布局,完善营销渠道,全力促进产品销售,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49亿元,较上年增长11.86%;但由于受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下滑而低毛利产品销售占比上升影响,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亿元,较上年增长5.36%。”
以中低端市场为主战场,不得已的低价策略,损害的不仅仅是企业品牌美誉度,还有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强调的并非工匠之术,而在乎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如若不能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无法获得对等的利益回报,工匠精神极有可能沦为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