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新疆焉耆县的第一场雪来的比往年要早,11月5日,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雪花簌簌的往下落,从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气温骤降,整个县城被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但突如其来的降雪也给当地酒农和葡萄酒企业来了个措手不及。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北方的葡萄园每年冬天都需要埋土,这也提高了葡萄酒的生产成本。现在我们那儿(焉耆)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冻土情况,早晨形成,中午化掉,所以我们必须在大面积冻土形成之前完成埋土工作”,焉耆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社会发展局局长张伟毅说到。
“Mis en Bouteille au Yanqi”
此前就听说过不少关于新疆焉耆“荒滩戈壁滩变葡萄园绿洲”的故事,却从未真正品鉴过“焉耆制造”的葡萄酒。11月8日,在ProWine China展会期间,由《葡萄酒评论》杂志联合焉耆产区共同举办的“焉耆,一个最具潜力的产区”大师班上,我有幸聆听了包括李德美老师在内的三位主讲人从专业角度对焉耆整个产区的解读。本次大师班是ProWine China创办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以单一葡萄酒产区为主题的中国葡萄酒大师班。
李德美老师说他8年前第一次去焉耆时,现在的万亩葡萄园良田还是茫茫一片的戈壁滩,当地人将其分为“东戈壁”、“西戈壁”。那个时候,焉耆县只有「乡都」一家酒庄。从1998年开始,焉耆举全县之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据说,因为戈壁滩上的石头太大,机器很难清理,只能人工一块儿一块儿的挑拣,捡起的石头可以堆成几座山,所以在这片土地上创业种葡萄,焉耆人付出了太多外人无法想象到的辛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一片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滩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前来建酒庄呢?比如,被誉为“新疆最美酒庄”的天塞酒庄就坐落在焉耆,它背后的投资人就来自北京。这就要归功于焉耆得天独厚的地理风土条件。
焉耆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聚热,冬季冷,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特别是博斯腾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水反射的大量蓝紫光和紫外线,对葡萄浆果着色十分有利,是零污染、天然绿色的有机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目前焉耆县已有44家 企业拿到了有机种植的证书。
政府与企业一起“创业”
或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国外很多酒庄一般都是跟着他们的产区协会到国内推广,也就是说一个葡萄酒产区的推广和形象包装是由产区协会负责,但我发现,在焉耆却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出面。事实上,焉耆能够在短短8年时间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一个新兴产区,并被《葡萄酒评论》杂志评为“2016年最具潜力产区”称号。这些成绩除了各个酒庄企业们的付出,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9年后,焉耆的葡萄酒产业进入到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政府主动搭台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铺路、修灯、造水电站…举一个很少的例子,在大师班结束后的答记者环节,焉耆县负责葡萄酒产业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宝旺表示,焉耆的年降水量只有80毫升左右(用李德美老师的话说就是上海随便一场雨都有80-100毫升),酒农使用天山上的融雪化水浇灌葡萄园,此前政府一直是减免水费,只是从今年开始才计划收取水费。
目前,焉耆已形成10万亩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酿酒葡萄基地,入驻企业28家,建成酒庄酒堡15家(其中10家企业已获得生产许可),年加工能力3.5万千升,形成了以“乡都”、“天塞”、“中菲”三家酒庄和“轩言”、“元森”、“瀚海”等小型酒堡为代表的“三大十二小”酒庄酒堡发展格局。据统计,仅2014年、2015年两年内,焉耆县葡萄酒就在国内外获得各类专业奖项40个以上。
焉耆葡萄酒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尤其对就业岗位贡献极大。数据显示,仅焉耆县 基地农忙季的季节性吸纳劳动力总量约20万工天,季节性吸纳劳动力近5000人,常年固定使用劳动力近2000人,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增收2300万元。附带和葡萄、葡萄酒相关的酿酒、制瓶、纸箱、运输、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还将酿酒葡萄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来自焉耆6个酒庄12款佳酿亮相大师班
在随后的品酒过程当中,李德美依次介绍了来自焉耆产区6个酒庄的12款优秀葡萄酒,并分别介绍了每支酒的品种特色与酿造特点。他将葡萄酒分为三组,每四款为一组进行品鉴,并将相同品种的酒品进行对照讲解。李德美解释说,焉耆产区气候温暖,日照比较强烈,但这里葡萄酒的风格,不是酒精度高而肥厚的那种类型,多数葡萄酒果味充沛,这是新疆水果的特点,也是焉耆酿酒人的追求。他将焉耆葡萄酒的特点总结为:“细致、优雅、纯正。”
品鉴酒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