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葡萄酒市场造假现象严重,由以散装葡萄酒为甚,许多低劣的葡萄酒在换上假冒的高档品牌商标,再配上高档品牌瓶盖、红酒木质包装礼盒,瞬间就能将价格提升十几倍,此前广州增城就破获了一起葡萄酒造价案件,涉案金额120多万元。
而这样的案件在神州大地其实并不鲜见,散装葡萄酒因此也成为让人谈虎色变的东西,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的时候特别强调要购买“原瓶进口”,而商家在卖酒时,也是一再强调自己产品的“不是灌装的,是正宗原瓶进口”。
到底什么是散装葡萄酒,散装葡萄酒为何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目前国际上散装葡萄酒市场的情况究竟如何?
散装酒与瓶装酒的区别
散装酒即是指葡萄酒装于大桶等大型容器中运输,等到达目的市场后再进行装瓶。之所以盛行散装酒有以下几个原因:1、散装酒的运费和关税要比瓶装酒低,节约成本;2、目的市场装瓶推迟了装瓶时期,从商业的角度讲,延长了葡萄酒的“寿命”;3、在目的市场装瓶可以使得葡萄酒的包装更加符合目的市场的需求。
尽管有以上优势,但是散装酒增加了掺假的风险。另外,由于散装酒的价格低廉,酒商便会选择价格低廉的货运柜,而不像原装酒一样使用冷藏柜,葡萄酒的品质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散装酒大都为廉价的、品质一般的葡萄酒。
瓶装酒即在葡萄酒装运之前已经装瓶,与散装酒相对。早在20世纪早期,葡萄酒贸易通常为散装酒。但由于散装酒品质得不到保证,容易造成假酒泛滥。特别是在20世纪根瘤蚜虫病流行的时候,由于葡萄酒短缺,葡萄酒掺假问题也达到高峰。为此,20世纪20年代,知名一级庄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负责人菲利普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开始了酒庄装瓶,他还呼吁其它一级庄酒庄装瓶。后来,瓶装酒开始盛行。
全球散装葡萄酒总产量 2015年比2000年提高71%
根据每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散装葡萄酒展(World Bulk Wine Exhibition)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全球范围内,散装葡萄酒的出口量高达3949万百升,占散装葡萄酒总产量的38.6%,散装葡萄酒总产量为1.0243亿百升,比2000年(5999万百升)高出71%,交易额增长了70%,而平均价格为每升0.71欧元,比2000年提高了16%。
在散装葡萄酒市场领域,德国是年葡萄酒进口量最多的国家,去年散装葡萄酒进口量达到900万百升。其次是法国,每年从国外进口600万百升散装葡萄酒,这些散装葡萄酒最终会贴上大型连锁商超的专属商标进行销售,散装葡萄酒占法国国内葡萄酒总消费量的35%。在这600万百升的葡萄酒中,有83%进口自西班牙。
2016年1到10月,中国进口散装葡萄酒1.1亿升,同比增长4.76%,金额8.35千万美元,同比增长13.21%。而进口瓶装酒的数据为3.84亿升,同比增长19.64%,金额为17.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7%。瓶装酒继续领跑,散装酒小幅上扬,依然有巨大市场。
散装葡萄酒=低质量酒?
尽管散装葡萄酒的制作工序相对简单,但其实并不是等同于对质量没有要求的酒。在2015年,西班牙葡萄酒市场上散装葡萄酒的交易量为1390万百升,平均价格为每公升0.36欧元,总交易额达到5.04亿欧元,而其中,有17% (240万升)的散装葡萄酒被评定为优质葡萄酒,总价值达1.22亿欧元,将近占到了总交易额的25%。而实际上,带有原产地保护(DOP)标志的散装葡萄酒交易平均价格为每升1.10欧元,相比之下某一单一品牌的葡萄酒价格则为每升平均0.36欧元。
不仅只在世界第一散装葡萄酒出口大国西班牙是这样的情况,散装葡萄酒平均价格较为理想的国家还有:每升2.47欧元的新西兰、每升1.36欧元的法国、每升1.27欧元的德国和每升1.16欧元的美国。
面向对外出口的意大利葡萄酒在2015年瓶装葡萄酒占到出口份额的61%。散装葡萄酒占据了出口份额的25%,虽然显著低于2005年的35%,但仍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相对市面上的瓶装酒,散装酒显得更为简单,但在酿造技术上并无大的纰漏。和法国一样,在全球其他地区大部分的散装葡萄酒都被供应到大型商超渠道,这有利于厂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但是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因为散装葡萄酒更容易掺假,或者被用来灌装假冒的高档葡萄酒,因此让人谈虎色变。橡木桶酒窖董事长陈瑞东在接受酒业家•葡萄酒经销商内参采访时认为,中国的进口的散装酒未来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散装酒并不是假酒,但是一定是低质量的酒,不符合消费者升级的需求。不过,从短期来看,依然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场。
不过也有不同分析人士认为,在国际上葡萄酒消费比较成熟的市场,因为成本优势,低端葡萄酒市场有散装葡萄酒很大的生存空间,未来随着中国葡萄酒的消费普及,正规的进口散装葡萄酒只要严格控制质量,通过贴牌运营,形成品牌效应,并不会销声匿迹,反而会有继续上升的可能,在庞大的低端酒市场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