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酒粉或者行业人士想必都遇到过,身边的人总是不停地拿出一瓶瓶酒,让你辨别这瓶酒的好坏,甚至直接定个价,其实即便是葡萄酒行业的资深人士,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仍然十分困难,且不说这些酒的品牌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从未听说过,光是葡萄酒的各个流通环节的额外增加的费用,就十分复杂。
如果是大牌酒,基本上还有个年份标准与国际行情可以参考,但面对打着“Château”、“ Propriété”、“Auslese”高冷幌子,令人眼花缭乱的OEM酒,很难说价格究竟几何-----三五十块是它,三两百块也可能是它。
如今的大陆市场,OEM酒无处不在。不论在酒行、超市、酒店、会所,还是网店与朋友圈,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与那些知名的葡萄酒以及国产葡萄酒一起,三者共同组成了葡萄酒的生态圈。
有主管葡萄酒产业的官方代表曾在会议上公开表过态,说“意大利政府不支持任何国外运营商的OEM行为”,并且旗帜鲜明地指责OEM方式对于消费者是不公平的。
对于OEM酒的,某专业媒体人的观点则不太一样。他认为,“葡萄酒,首先应该是好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为这几年的OEM酒漂白,“几年前,寡淡但价格高昂的酒是贴牌酒,可这几年随着市场的进步,性价比最高的酒也是贴牌酒。”
理性看待市场的人,恐怕都不会否定第二种观点。
自认为有“情怀”的人,往往坚持血统论
干葡萄酒这个行业,有一部分人是出于“情怀”,进口葡萄酒中的比例可能还会更高一些。总体来分析,这群人与老板们相比不是太有钱,但不缺情怀,格调上偏高雅,与拆迁的暴发户、审美水平有限的土财主也有着很明显的区隔。
对于葡萄酒这个情怀的载体,他们自然而然地追求“血统”,而对于中西方杂交出来的,难免就不屑一顾。可面对野孩子玩出来的令人垂涎的销量,眼红嫉妒之余剩下恨,倒也在情理之中。对于OEM口诛笔伐者,基本上就是他们。
其实与这部分人一样,我也喜欢大牌酒。血统上根红苗正,品质上少有瑕疵,无论是个人收藏还是酒席消费,大牌酒都叫人很有底气。
我也不太喜欢贴牌酒。因为是行内人,懂得太多的内幕,所以对一些来历不明贴牌酒总是心有芥蒂。
可是,情怀不能代表全部市场!我们必须尊重中国市场的多远化需求,包括格调不太高的那些低层次需求。有人注重历史、文化及品牌的国际声誉,但有人只关心这些紫色液体是否安全,是否可口?仅此而已。至于生产商是谁,代理商与供货方的复杂关系,他们懒得理会。
对OEM葡萄酒要客观分析
如果说在市场初级阶段,“贴标酒= 假酒 or 劣酒”的公式,还多少有些孤例可以去推导演算的话,现阶段再下这样的结论就是偏执。
中国市场的崛起让任何国外生产商都不敢轻视。竞争让市场在付出时间的代价后变得成熟起来,今天的代工方已非昨日的“代工方”。从葡萄原料的采购与筛选、技术设备以及工业化生产管理,他们正在缔造新的行业标准,引领新的消费文化。将葡萄酒由原来的农产品的单一属性升级成为“农产品+工业品”的复合属性,就是一种市场实践。相比较于刻意宣扬“手工”概念的产品,这些应中国客户要求生产的葡萄酒或许要更安全、品质更稳定一些。所以简单粗暴地将贴牌酒归为假酒与劣酒,是不负责任地中伤。
突然间感慨,市场与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是何其相似。江湖上,有武当、华山这样光鲜亮丽的名门正派,也有神秘的明教与邋遢的丐帮,而且后者在某些方面可能势力还要大一些。市场也是如此,作为一种消费品,大牌酒也好,贴牌酒也罢,各有各的道行。
“高频”代替了“快消”,“B2C”代替了“铺货”,“生态”代替了“行业”。在这个互联网化的市场下,各种思维交互碰撞,但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的生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