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酒器, 是一种让葡萄酒充分呼吸, 挥发香味, 舒展酒体, 除去酒中杂质的功能性容器。醒酒器的出现,恐怕要与葡萄酒的历史一样长。 但在最初, 其功能与其说“醒酒” , 不如说是 “盛酒” 。主要是为了把酒从大容量的陶罐或木桶中盛到小容器中, 方便再倒入酒杯。 那时的“醒酒器” 主要是由皮革、 陶土所制, 后来又出现了更高级的铜、 银, 甚至金制的盛酒器。
到了 16 世纪, 罗马人发明了玻璃, 但直到 17 世纪, 玻璃制品才开始应用到日用品中。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引进了玻璃制造工艺, 他们吹制出瓶颈细长, 大肚子的盛酒器。这是最早的玻璃醒酒器的原型。到了 18世纪, 使用玻璃原瓶装葡萄酒, 并以原瓶进行储酒和销售的形式逐渐推广开来。
但人们发现, 葡萄酒在原瓶中陈酿一段时间后, 倒出的酒沉淀很多, 影响口感, 于是在喝之前都将酒倒入透明容器中分离酒渣。 而且人们也发现倒入容器中的酒也比原瓶直接倒出的酒更好喝, 于是现代意义的醒酒器真正出现了。
当时玻璃和含铅水晶成为制作醒酒器应用最广泛的材料。随着玻璃制造术越来越提高。 醒酒器也越来越精美。 讲究的人家又在醒酒器上雕花加色, 使酒盛在其中时, 酒色更加迷人。醒酒器在当时的欧洲成为一种美化家居的精致用品。在一些贵族家庭的餐桌上, 甚至规定只能把酒通过醒酒器, 才能倒入酒杯。
18 世纪, 欧洲贵族、精英阶层把餐厅作为重要的社交场所, 常常在自家的餐厅里举办宴会招待客人。 奢华、考究, 礼仪繁多的餐厅文化成为这一阶层生活的重要标志。醒酒器从此又担负了一项餐厅礼仪的功能。 贵族们认为当时的酒瓶和酒标不甚精致, 登不了大雅之堂, 从而不允许原瓶出现在布置精美的餐厅。总是将酒倒入水晶醒酒器, 再由醒酒器倒入宾客的杯中。
但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 2 次战争期间, 物资匮乏,生活节奏变快。醒酒器的使用大大减少。军中甚至规定不允许使用醒酒器倒酒。直到 20 世纪中叶, 战争结束后的欧美进入了纸醉金迷的奢华年代。 按照上流社会的餐桌礼仪标准, 侍者在倒酒时不用醒酒器, 用酒瓶直接倒酒, 被视为一种失礼的行为。
到了现代,醒酒器的使用功能加强,社交功能减弱, 而且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酒都需要醒酒。 只有一些结构宏大、 有复杂度, 陈年潜力强的酒才有醒酒的必要。 一些结构简单, 清新型的酒通过醒酒器只会使得酒体涣散, 香味减弱。
那么,如何妙用醒酒器?
醒酒器口:注意弧度。 有弧度的器嘴, 在酒液倒入醒酒器时, 酒液容易在醒酒器壁上形成旋流, 增加酒液接触空气的面积。 如果没有弧度, 酒液倒入醒酒器时, 容易线性直流下醒酒器, 与空气接触面较少。
醒酒器颈部长短与宽窄:颈越长, 颈口越宽, 倒入醒酒器的空气接触越长。
醒酒器瓶肚大小:瓶肚越大与醒酒器接触越大。 醒酒效果强。
1器型选择
醒酒器醒酒的功能原理就是通过酒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小与空气接触时间长短来决定醒酒的效果。 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 接触时间越长, 醒酒效果越好。 所以根据这一原理, 在购买一款醒酒器时, 不管外形再怎么变化, 需要留意器型的几个方面, 它们是决定酒液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关键:
▼ 几款经典的醒酒力较强的醒酒器 ▼
▼ 适合于柔和醒酒的醒酒器 ▼
2 醒酒技巧
如果酒非常年轻, 需要快速醒酒, 最好用广口, 肚大的醒酒器。 倒酒时, 速度不应过慢, 越是倒在颈口的边缘位置, 酒液越容易通过瓶颈和肚弧处形成漩流。 手持醒酒器的角度不应过于横向, 会放缓留下速度, 很难形成漩涡。
如果酒是不需太多与空气接触的老酒, 且酒中有较多的沉淀时, 最好使用细口, 小肚的醒酒器。在倒酒时, 最好尽量往颈口靠里位置倒, 使得酒液能成直线倒入醒酒器中。 另外, 倒酒时速度要慢, 尽量不要因为倒酒速度过快, 而带出酒渣。 另外, 如果为了确保隔绝酒渣, 也可以用过滤纸或者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