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做了葡萄酒,就有了一个职业病。
别人逛街,看的是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而我只要一看到街边店里有卖葡萄酒的,就非得进去看看。了解下他们的酒主要来自哪里,什么品种,价位是多少,销量又怎么样?
有时候也观察,这些店的店员是怎么跟客人介绍葡萄酒的。观察次数一多,知道消费者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这个酒是不是勾兑的?这个酒是不是在国内罐装的?”
店员凡是听到这样的问题,堆满笑容的脸,一下子严肃起来,说:“我们的酒都是原瓶进口的,这些都是有海关报关单的。不信你可以看看!”
当然,我也一样,一听到别人说,你卖的酒是不是勾兑的。我也是赶紧澄清,这个必须得澄清。
在中国消费者的印象中,勾兑的酒就是“三精一水”,葡萄汁从外国进口(也有用国内葡萄汁的)后,在中国加点香精、酒精、糖精,调出消费者喜欢的酒。
在四五年前,红酒火热的黄金时代,确实有很多不良商人是这么干的。这种行当确实暴利啊,有十倍百倍的利润,很多商人利欲熏心,结果把整个红酒行业的口碑都做砸了。
其实,葡萄酒在国外酒庄里发酵好,在橡木桶里陈酿好,之后的装瓶前,也是要“勾兑”过的。只不过不用这个“勾兑”这个词,这很容易让人想歪。
我们常常说的是调配。
可以这么说,所有原瓶原装进口的葡萄酒都是在酒庄里调配过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那么,调配与勾兑有什么不同呢?
调配,这道工艺是非常考验酿酒师功夫的。
这使得酿酒师像一个演奏团的指挥家。哪个音符低了,他就要举棒调高,哪段音乐要高亢,哪个部分需要低转,都靠指挥家的手势和指挥棒来示意。
葡萄酒的单宁低了,就多混合一点自流汁(自流汁是头汁,单宁多)。
这批在旧橡木桶中的酒橡木味儿还不够浓,就加点新橡木桶中的同批次的酒(同年份采收葡萄发酵后的葡萄酒,会分别在新旧橡木桶中陈酿,来降低成本)。
这样调配出的葡萄酒比原本的葡萄酒,口感更丰富,酒体更有层次。
而勾兑,哪需要酿酒师。三精一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掺杂在一起就好,有些消费者不喜欢苦涩,就多加点糖精。有些小作坊的勾兑,真的是惨不忍睹,连基本的技术含量都没有。
调配的原酒,不同于勾兑的原酒。
调配的原酒都是具有一定品质的葡萄酒。比如拉菲、玛歌、木桐,这些顶级的酒庄也会进行一定的调配,所用的葡萄都是手工精选过的。一般的普通酒庄,用的葡萄也都是有基本质量保证的。就算工业化酒,也都是很注重葡萄质量。
而勾兑的原酒,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暴利,因此,使用的葡萄质量比较差,有的是廉价产区进口的,也有的是人家不要了的葡萄。
也有的不良酒商,比如拿最差的国产酒,然后再掺点化学物质,装入回收的名庄酒瓶中,炮制出新的名庄酒,这个收益更高。
调配相当于是化妆,扬长避短,而勾兑是整容,改头换面。
葡萄是农作物,有些年份采收的葡萄,酸度会比较高,有的含糖量会比较高,也有的单宁不足。所以就需要调配,让葡萄酒变得更好,弥补原本的不足。
有一些葡萄品种,口感香气比较浓厚浓郁,于是需要加入一些清淡平庸的葡萄品种加以中和。比如法国北罗纳河谷的西拉葡萄酒,会加入一些维欧尼葡萄品种,让酒的香气更芳香。
勾兑就是把一些存在缺陷的葡萄、廉价的葡萄汁,脱胎换骨,包装成一些上档次的好酒。
芙蓉姐姐减下肥,原本前凸后翘的身材更加突出,而凤姐,再包装,底子还是在这里。
调配是一门艺术,让调配后的葡萄酒品质更出色出彩。
勾兑是一种工具,有些商人获取暴利的一种旁门左道。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勾兑这个词,也是葡萄酒酿酒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你文中对这个词的意思理解偏了。
这个我明白。请你理解一下中国的语境。同志,本来就是,志同道合,为理想而一起奋斗的人。现在却被解释成同性恋。现在还有叫同志的吗。
调配和勾兑的意思差不多,英文中是指同一个词“blend”,混合。但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却是大大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