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口葡萄酒的查处一直我国海关部门的中作重点,仅2016年上半年就处理了数起案件。从这些事件也可以看出,对于葡萄酒进口的一些条例,不少进口商仍然不甚清楚,这也需要从事进口葡萄酒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积累。
近日,有关部门公布了上半年不合格进口葡萄酒的查处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1-6月海关对82批进口葡萄酒(约151吨)做出销毁或退货处理,与2015年上半年的49批次相比,这一数字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有35批次产品是因“标签不合格”问题而被查处的。今年以来,有关不合格进口葡萄酒被查的新闻时有发生,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一些进口商缺乏相关的人才储备和法律意识。那么,在葡萄酒进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细节成为关键“稻草”
进口商在葡萄酒进口的过程中,除了有关商业模式的合作,有时候,很多被忽视小细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1.背标不合格。
正如前面提到的,背标不合格是进口葡萄酒被查处的最主要因素,根据《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2005)、《发酵酒及其配制酒》(GB2758-2012)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进口葡萄酒中文背标主要包含:品名、原产国、原料与辅料、产品类型、灌装日期、制造者及经销商名称、经销商地址及联系方式、酒精度、净含量、贮存条件、警示语。此外,关于保质期的标注,根据《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2005)规定,葡萄酒和酒精度超过10%vol的其它饮料酒可免除标示保质期,但为了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大部分生产商都会标示保质期,且一般为“10年”。
2.干浸出物含量超标。
干浸出物是葡萄酒在一定物理条件下非挥发性物质的总和,包括游离酸及盐类、单宁、果胶、低糖、矿物质等,它不仅影响葡萄酒口感,也是体现葡萄酒品质的关键指标。干浸出物不合格说明葡萄酒中含葡萄的天然成分较少,葡萄酒原汁含量不足,可能掺水较多,从而影响葡萄酒品质。
3.重金属超标。
葡萄酒中的重金属超标不但会影响口感,还易使产品出现沉淀,并加速葡萄酒的氧化和衰败过程,进而降低产品品质,过量的重金属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葡萄酒中重金属超标可能是原料种植、酿造、生产过程中带入,与金属容器工具接触也可能有关。
4.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例如:柠檬酸、山梨酸、二氧化硫等。
5.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
例如:产地证、原产国检测报告、卫生证书、成分报告等。
6.不正常异物。
例如,由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运输过程中的保存不当,会导致葡萄酒中混有不正常的异物。
7.包装不合格。
8.其他。
近年来,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多样化,很多进口“火焰酒”、“金箔起泡酒”也逐渐进入市场,而有些“金箔”产品虽然符合国外的相关法律,但不符合我国有关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定,因此在我国属于不合格产品
“不合格”该如何处理
其实在葡萄酒的进口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以上的情况发生,那么,针对一些“不合格”葡萄酒,应该如何处理,是不是只能被销毁呢?
1.重新贴标
葡萄酒进口要先通过海关报关检查,检查的是酒的正标,海关检查后,进口商就可以把酒运回仓库贴背标,然后由商检局来检验背标。原则上说所有葡萄酒进口以后都必须贴背标然后通过商检局的检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现实情况(操作的可行性、市场保护等),一般贴一批出来给商检局抽检就行。剩下的酒放在仓库里就可以暂时不贴标,当酒到了其它代理商手上,代理商或经销商可以贴自己的背标,只要标上的内容符合在商检局的备案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中文背标不合格,可以选择重新备案,在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后,重新贴标就可以了。
2.退运
针对一些“无法纠正”的问题,有关部门会选择封存,并责成有关企业进行退运处理。这时,有些酒粉可能要问了,对于这些品质“有问题”的葡萄酒难道不该直接销毁么?在这里小编要解释一下。在不同国家,对葡萄酒的质检标准是不同的,说得通俗点,在我国质检不合格的产品,在葡萄酒的原生产国可能就是合格产品。例如,铁元素略超标在欧盟监管机构认为是正常的现象,铁元素有可能来自土壤,并非人工添加,因此欧盟少有检验这项指标,但是中国对于铁元素的检验就相对严格。因此,进口商一方面要提升产品质量,建立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详细记录葡萄酒批号、出口商或购货者名称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另一方面,要提升有关的法律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销毁
最后,对于菌落总数、重金属超标,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品质本身有问题的劣质葡萄酒以及无法完成退运的产品,有关部门会对葡萄酒进行集中销毁,并确保不合格葡萄酒完全彻底销毁处理和销毁过程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