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新手在学习葡萄酒知识时可能就已经听说了盲品,这相当于葡萄酒学习当中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能力,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盲品似乎就是蒙着眼睛品酒,然而,它其实分很多种。
最传统的盲品是这样的
一瓶瓶被蒙住酒标的葡萄酒摆在桌上,使得参加盲品的人不能通过酒标得知葡萄酒的基本信息。
然后瓶中的酒被相应地倒到不同的杯子中。
这时候盲品者可以通过眼睛、鼻子、舌头和口腔等各个部位来观察和感受葡萄酒的颜色、挂杯情况、香气、质地、口感和余味等,综合判断杯中葡萄酒的风味特征(酒精度、酸度、单宁和糖分的高低)、品种、酒龄、产区、年份、品质甚至来源酒庄等信息。以下便是一个简单的推理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盲品者的感官、知识储备、品酒经验或记忆力,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可以说,这是一个考验盲品者基本功和品酒经验的游戏。
当然,盲品还有很多种有趣的玩法!花式盲品是这样的:
蒙眼盲品
相比传统盲品,这种形式难度更大。
可以说,这是人们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盲品,盲品者不能通过眼睛观察到关于葡萄酒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能通过闻香和品鉴来判别葡萄酒的特征和来源。
盲品专用杯
和蒙眼盲品非常类似,即将葡萄酒倒入一个不透明的黑色盲品专用杯中,如下
这种杯子不像传统的高脚杯那样可以清晰地观察葡萄酒的颜色,因而在判断品种和酒龄等方面可能会稍微带来一点阻力。
设置陷阱
很多人把盲品当作一种游戏,既然如此,自然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了!
例如,在一个以波尔多(Bordeaux)红葡萄酒为主题的盲品会上,混进一款加州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看看大家能否辨别出来;
再例如,将一杯白葡萄酒加入红色色素混入红葡萄酒中一起盲品,看看大家能否识别;
再再例如,有些人通过瓶型就能大致推断葡萄酒来源,所以不妨以典型的波尔多瓶来盛装勃艮第酒(Bourgogne),或以典型的勃艮第瓶来盛装波尔多酒混淆视听。
在盲品上摔过跟斗的大人物有哪些?
盲品的本意是希望品鉴者摈除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误区,借助个人品酒经验的同时,通过个人的判断和逻辑推理,去客观评估一款葡萄酒的品质和价格。不过有时候却难免事与愿违……事实上,在盲品上摔过跟斗的大神也不计其数。
误将白葡萄酒当红葡萄酒
法国曾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就是有人故意往白葡萄酒中人为添加无味的红色色素,由于先入为主地看到了红色调,于是众多专家便认定这就是红葡萄酒,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神品不出拉菲、侯伯王等名酒
拉菲古堡庄主埃里克•罗斯柴尔德男爵(Eric de Rothschild)就曾误将一款宝捷(Chateau Poujeaux,波尔多中级庄)认作是自己酒庄的拉菲古堡干红;
2009年 Executive Wine Seminars 公司举办的盲品会上,酒圈大咖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曾误将左岸一级名庄拉菲认成了右岸一级名庄卓龙梦特(Troplong-Mondot),还将左岸的爱士图尔(Cos d’Estournel)当成了右岸的克里奈教堂庄园(Chateau l’Eglise-Clinet);
在波尔多乃至世界酿酒界有着至高地位的埃米尔•佩诺(Emile Peynaud),一个被誉为法国现代酿酒学之父的男人,却曾误将 1970 年的侯伯王(Chateau Haut-Brion)描述为“质量不好,有木头味,不是什么好酒”。
你看,连大神都会出错,你还怕啥子盲品?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专家都会出错,盲品究竟可不可信呢?它究竟是伪科学还是有真逻辑?
实际上,在盲品前,如果你不知道“中酸对你的刺激点在哪里,口腔唾液量大概是多少,单宁对你的刺激在哪里,13% 酒精对你的灼热点在口腔或喉咙的哪个位置”的话,那么你就纯粹是瞎品。然而,盲品并不是瞎品,它也不是伪科学,而是自有其中的道理在。
盲品不光具有客观性,也具有逻辑性,这是建立在一系列葡萄酒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例如,你一定是闻到了一款酒的黑醋栗、雪松和草本味,才会推断这可能是一款赤霞珠。而这是有据可依的,而不是凭空捏造,信口开河,自然可信!
当然,盲品也不乏偶然因素。葡萄酒储存状态、适饮状态、瓶差、侍酒温度、饮酒环境甚至个人心情等都会影响到盲品者的判断力,而且盲品形式的多样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盲品的难度。一位被誉为“全球嗅觉最敏锐的人”,即瑞典香槟专家 Richard Juhlin 的最高命中率也只有 86%。由此可见,盲品失误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由此看来,玩葡萄酒盲品,不过就是 3 分天(靠)注(运)定(气),7 分靠打(能)拼(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