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州日报》一则名为“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扫码价1399元,实际不到12元”的文章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酒商有通过高扫码价、低售价的方式向消费者销售其进口葡萄酒。进而文章推导出进口葡萄酒行业乱象多、暴利等判断……
这篇文章实际涉及三个不同问题,一是扫码价格与销售价、成交价格的不同;二是酒本身品质、来源的问题;三是消费者如何维权的问题。限于篇幅,在这里只探讨第一个问题,即扫码价虚高的现象在进口葡萄酒行业是否是普遍现象?行业是否是暴利行业?
1. 差价数倍不是行业普遍现象,是个案
上述文章提到的扫码价格与销售价、成交价格的不同的案例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是两个价格相差十倍甚至数十倍则并非普遍现象。这种利用信息差忽悠消费者的酒商并非行业主流,也不会长久。
2013年后,市场上崛起一批品牌产品,如拉菲、Penfolds,这些大牌的价格相对透明,许多消费者都知道他们的价格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比增多,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只会更透明,而非更模糊。
再则,消费者走出国门消费的越来越多,对葡萄酒的认知也是逐步在提高,比价的软件也越来越多,信息的对称让这种现象愈加沦为笑柄。
2. 合理的价格标杆是营销手段
有的进口葡萄酒高标价实际上仅仅是进口商为更好销售商品而标注的价格标杆而已,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为了让下游分销商甚至零售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如今葡萄酒仍不是一个快消品,有时就连消费者也需要这个标杆,让他们心理上有面子或有占便宜的感觉。在艺术品、家具等行业,商品标杆价高,实际成交价仅仅为标价的1-2折的也很普遍。
3. 扫码价虚高不能只怪葡萄酒公司,而是技术绑架
要说扫码价格远高于销售价格或成交价格这件事,其中原因也并非那么简单!行业也曾出现过扫码软件开发者通过自己的流量去“威慑”酒商——付费前把你的价格故意标低,付费后又任你上调价格的乱象。所以,这个板子决不能只打到酒商身上。
“酒商被技术‘绑架’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单纯地责备或惩罚酒商是不公平的。要整顿的话必须将不尽到价格审核义务的扫码软件公司一起作为查处对象。问题性质不仅涉及价格法中的价格欺诈,也涉嫌虚假广告,价格也是商家广告不正当竞争重要手段之一。”北京君泽君(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春祥点评。
4. 说行业是暴利太武断
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一个行业是否存在暴利一般有三个前提:1、是否存在垄断企业?2、进入门槛是否过高?如技术门槛、政策门槛。3、信息不对称程度。
进口葡萄酒行业是个自由竞争行业,最大进口商占比不超过5%,参与者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甚至资金门槛都很低,如今一个货柜甚至一个托盘就可以成为进口商。
通过海关数据可以了解到,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进口葡萄酒瓶装酒的进口升均价除了2015年基本持平外,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这个数据说明在整个行业宏观层面,进口端升单价一直在走低,以迎合我国葡萄酒尚处普及阶段的国情。
资料来源: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
从销售端来看,随着垂直电商和平台电商的加入,进口葡萄酒的价格也一降再降,如今网上29元、39元的普通餐酒一大把,中级庄80元、90元的也不鲜见。 因此上述文章推导出进口葡萄酒行业是暴利行业,过于武断且有以偏概全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