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饮酒文化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亲朋聚会或是好友相会,都离不开这杯中物,可同样是喝酒,人与人之间的酒量却大不相同,有的人是沾酒就上脸,两杯就倒地,而有的人天生就特别能喝,这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葡萄酒虽然酒精度相对较低,但是也会让人喝酒上脸。民间传说喝酒脸红说明酒气很快就散出来,还能再喝下去。“脸红正能喝。”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朋友说,喝酒脸红是因为人体内缺乏某种解酒酶,此时应该停止饮酒,以免伤害身体。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人体内的消化和新陈代谢活动需要各种酶的参与,比如蛋白酶和淀粉酶。我们喝进去的酒精也不例外,需要酶参与分解。有些人喝一点葡萄酒就脸红是因为他们体内少了一种物质——乙醛脱氧酶2。
近年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课题组研究发现一种解酒基因,这种基因赋予了人体变种的乙醇脱氧氧酶-1B(ADH1B),这种酶有助于加快酒精在人体的分解速度,同时能够分解与酒精中乙醇分子类似的有害物质。
复旦的研究还显示,这种解酒基因最早出现在2800年前的商代,也就是华夏先民掌握酿酒技艺以后,可以认为是自然淘汰的结果。如今大约七成的汉族人拥有这种基因,而经过东亚民族融合,这种基因也分布到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因此这种解酒基因是东亚人所特有的。
当酒精进入人体被肝脏代谢为乙醛,需要进一步在乙醛脱氧酶2的催化下转变为对人体无害的乙酸。乙醛的毒性是高于酒精(乙醇)的,是造成人宿醉的主要原因,而乙醛却具有一定的致癌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不同的人将酒精分解成酒酸的速度也不一样)
乙醛脱氧酶2在大多数西方人体内普遍存在,然而东亚人中却普遍缺乏此种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拥有不能生成活性乙醛脱氧酶2的基因。
酒精(乙醇)——进入胃部——血液吸收——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氧酶(ADH)催化转为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后容易脸红了。因为他们缺乏代谢酒精的酶,酒精在体内迅速积累,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因而表现为脸红,与此同时还有心跳加速甚至恶心的感觉。
基因与生俱来,后天锻炼酒量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乙醇、乙醛、乙酸三者中,乙醛在人体内积累会引起肝脏和消化道罹患癌症的风险。
不过,脸红也有好处,脸一红就有了拒绝饮酒的理由,这样有助于浅尝辄止,对于多种葡萄酒的品鉴而言,这种饮酒方式恰恰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世界通行的。但是,如果要大口干杯的话,脸红的信号可不要忽视。
这下明白了吧,下次在酒局喝酒上脸的时候可别再硬撑,酒量都是天生的,身体才是自己的。
(本文来源:葡萄酒商业观察,作者: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