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至今仍有许多美食的俩预案与古代某位皇帝有关,譬如说乾隆微服出巡时的叫花鸡,朱元璋落难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等,因为皇帝吃过并大受好评而流行起来。其实意大利名酒的来源也跟国内的这些美食来源差不多。
“在此!在此!!在此!!!”白葡萄酒的诞生
意大利是全世界产酿葡萄酒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国民饮酒的习尚,也有 3000 年之久。好酒的风气,当然也感染到神职人员。
大约比德国约翰内斯堡“传奇”发生稍早一点,那时,欧洲还是由日耳曼人所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所统治。
有一天,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海因里希五世(Heinrich V)要从德国赶赴罗马。
这位爱好美食美酒的皇帝,每次出行都会差遣一位侍臣,先行探路,一方面昭告地方官准备接驾,另一方面则是寻找当地能提供最好酒食的餐厅。
一旦找到中意的餐厅后,便在显眼的地方用白漆写上一个拉丁字“Est”(在此)。
当海因里希五世一行人抵达罗马北方不远处,赫然发现在属于维特波省(Viterbo)的孟特费阿司可(Montefiascone)山区的小镇,侍臣留下了三个“在此”的白漆字。
皇帝半信半疑地品尝了当地的白葡萄酒后,龙心大悦,命令不得将这三个白漆字拭去。以后,这地区的白葡萄酒,便被称为“孟特费阿司可的在此!在此!!在此!!!(Est! Est!! Est!!! di Montefiascone)”,而且要分别连上一至三个的惊叹号,以示“忠于史实”。
这大概是意大利葡萄酒中最有名的故事。
孟特费阿司可地处罗马北边的郊外——拉其欧地区(Lazio)。如同所有大城市的郊外平原,是提供城市居民主、副食品的最好来源地,拉其欧省也成为罗马市这个帝国大城面包及日用酒的主要来源地。
由于气候炎热,本地葡萄酒超过八成五是白葡萄酒。但是,这些白酒都属于庶民饮用的日用酒,还进不了顶级酒的门坎。这也是拜意大利人的“酿酒哲学”所赐。
浪漫的意大利“酿酒哲学”
法国在 10 年前(1997年)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酿酒国。但是同属浪漫的拉丁民族,法国和意大利在对葡萄酒的态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比起意大利人来,法国人显得更现实、傲慢及虚荣。
也因为要维持这种浮华及骄傲的民族性,法国人不会甘于过着乐天知命、潇洒随便的日子。所以强调品牌、创造品牌的心态,笼罩在法国各个行业,也当然贯彻在葡萄酒业之中。
法国葡萄酒酒农及酒商都晓得一瓶顶级酒的获利,可以高过几箱甚至几十箱普通酒的利润。所以法国酒在两三百年的精益求精发展下,成为昂贵酒的主要来源。
反之,国家从北到南,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产葡萄酒、没有一个橄榄树园或果园中不爬满葡萄枝蔓的意大利,却把葡萄酒视同日常用酒。
由于种葡萄与酿酒的岁月太长了,每个地区的葡萄品种及酿酒的方法都有差别,形成今日意大利葡萄酒品种、口味、谱系……百花齐放的现象,以廉价酒造就了这个葡萄酒的大王国。
以受到皇帝所青睐的“在此”酒而言,这种由当地两种土生葡萄堂比内洛(Trebbiano)及玛尔维萨(Malvasia)所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便是属于口感清爽、低酒精度的佐餐酒。
记得我以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读书时,偶尔去意大利餐馆打牙祭,最常点的红酒,当然是托斯卡纳的奇安蒂(Chianti),白酒则是罗马市民几乎家家户户每餐必备的费拉斯卡地(Frascati),以及这款“在此”酒。当年对此款酒,只留下了标准的“云淡风清”的印象。
回到“在此”酒的滋味。既然此酒只是清新、甘洌为特色,为何能吸引到皇帝及其侍臣的赞誉?
大概是当时可能是盛夏之时。皇帝与侍臣经过翻越阿尔卑斯山,渡过意大利北部的群山河谷,来到了孟特费阿司可时,难免舟车劳顿,人人口干舌燥。此时,来上一杯冰凉的清爽白酒,岂不会令人心旷神怡?
“在此”酒获得盛名,也是巧遇机缘也。不过,人生的兴隆,不也往往系于机缘乎?我们应该庆幸,透过“在此”酒轶事的流传,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款人人喝得起的美酒,我们真要感谢那些历代传颂这则轶事的老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