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跨界 融合多门学科
日前,语文、美术、科学3门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走进三年级(1)班的教室,为同一个教学主题——葡萄酒开讲。
课程以美术教师的品酒礼仪和葡萄酒文化拉开序幕。“老师先示范了几个不规范的握杯方式,包括‘打电话式’‘生怕酒杯摔坏式’等等。”三年级(1)班的赵昀启边比划着边向记者介绍道。在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模仿握杯手势时,语文教师“接棒”,在课堂上手把手教起学生们酿制葡萄酒。“我们先把葡萄洗干净,再在容器里将葡萄挤出汁,然后将葡萄汁倒入瓶中,最后加入酵母。”赵昀启将酿制葡萄酒的过程分步完成,与此同时,一段由顺承连词组成的语段表达也信手拈来。“为什么酿制葡萄酒时,要在瓶中放入酵母?”正当多数学生沉浸在制作葡萄酒的工艺中时,部分学生将疑问脱口而出。这时,课堂的高潮即将来临——科学教师走上讲台,与她同行的还有一个由铝合金管和纸筒制成的玻璃瓶模型。她请学生分别扮演葡萄、酵母以及二氧化碳,在酵母注入玻璃瓶中后,葡萄迅速发生反应,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他们在玻璃瓶中都快被挤成肉饼了。”赵昀启说,随后,科学教师便将瓶盖拔出,一个个扮演二氧化碳的学生瞬间外泄,瓶子里的空间逐渐松快起来。课程以学生设计葡萄酒商标收尾,美术教师再次登场。一节课下来,赵昀启和他的同学们都感到意犹未尽。“特别喜欢这样的课,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很好玩,希望以后每节课都能这么上!”三年级(1)班的侯瑞琦兴奋地说道。课后,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可以是语文的连词组段,也可以是美术的酒标设计,还可以是科学的课题报告……
多学科融合,教师“抱团”授课的方式在爱乐实验小学已经司空见惯。据副校长刘晓群介绍,2015年7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台,学校也结合自身特点相继制定出“爱乐4+1>5”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打通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采取长短课、大小课、学科整合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每星期一至星期四以及星期五上午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利用每星期五下午的80分钟学时集中进行学科实践活动。教师们基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寻求多学科教师的知识补充及拓展。目前,学校正在引领教师做多学科整合的探索,每名教师都在尝试打开学科壁垒,进行学科联动。刘晓群透露,未来,这一模式将成为学校常态,每学期每名教师至少一次参与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抱团”授课的方式上“新”课程,让课程真正成为“供给侧上的商品”供学生——“消费者”选择。
学生离校 玩转初中化学
爱乐实验小学不仅打破学科间边界,同时,更打开学校的围墙,让大自然成为学生们的第三课堂。学校自上而下以年级为单位设定主题活动,一、二年级的诵读;三年级的种植;四年级的中医药;五年级的桑蚕;六年级的家乡。并为三、四、五年级自主编制配套教材,让他们走出校园,在动手实践中玩出学科素养。
今年春节前夕,四年级(1)班的符熠暄同师生一行远赴云南,走进药植园、植物园、医药博物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一次9天8晚的云南之行,让这位看似腼腆的小姑娘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前很怕昆虫和节肢类动物,但是这次近距离观察时,发现它们真的很可爱。”
一次开放性动手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带来的不只是兴趣的激发,更为具体的是知识的无声浸润。2015年,符熠暄与同班同学王欣雨等一行人走进天津杨柳青庄园,从植物中提取色素。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惊奇地发现当白醋与紫甘蓝汁、菠菜汁等反应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专家告诉我们,这是酸碱反应。”符熠暄说。然而她们并不知道,这应是在他们初中时才会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却在这一次动手实践中“玩”了出来。
刘晓群告诉记者,学校把中科院、农科院的专家请进校园,又把学生带进中科院,近距离与科学家接触,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同时也让科学家的梦想种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