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断地放火;企业也总有一些人,不断地救火;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优秀的管理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好呢,还是防患于未然的管理者更好?
一个朋友的故事
最近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到深圳来,正好在一起喝酒。后来了解到,这位朋友已经从上一家企业刚刚离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位朋友在2年前年由他的另一位朋友介绍给了一家葡萄酒企业,这家企业在一家地级城市,卖葡萄酒主要靠的是政商资源的团购,正好这位朋友的家庭在这个城市的政界商界认识一些人,既可以为这家企业摆平社会上一些事,又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关系,获得团购的销售。结果这个朋友去了以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的确为企业摆平了很多事,并获得了不少资源带来的团购。但最近一年,资源带来的团购越来越少,社会上的一些事业没有了,所以,这位朋友便无所事事,公司也安排了一些不同的工作,但并不是这位朋友所擅长的,所以企业也不愿意再发工资,于是就安排这位朋友继续做销售,并设定了比较高的目标,没有达到目标,便没有工资。郁闷之下,这位朋友便辞工了。双方闹得也很不愉快。
我相信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企业的经营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老总整天忙于四处救火,风风火火,累得半死。但从未去思考是谁放的火?怎样防火?企业招人往往都不是培养,而是为了“救火”而招的。上述的案例中,老板当初聘请这位朋友去就是为了“救火”,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后来情况变化了,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自己又变成了“放火者”,原因就是他没有思考好如何“防火”。
神医扁鹊的故事
我突然想到了扁鹊的故事: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换一个角度看扁鹊的故事,在企业中,往往谁是“救火”的人,谁就会更受到重视,甚至谁就是英雄。所以很多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人便会得到表扬和奖励,也滋生出更多的做表面文章的人。但很多幕后默默地“防火”的人,却一直被冷落、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能力不够。
改烟囱的故事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的确,很多时候,企业善于救火,但从不追究到底谁放的火?有时救火者本身就是放火者。只是他不知道是自己放的火。很多老板一会一个政策,一天一个变化,搞得下属不知所措,最后认为下属的能力都不行。下属也是一样,为了应付老板,平时不下功夫,都是临时抱佛脚,老板喜欢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管对不对,发现了问题也不管也不建议,反正损失的又不是自己的。甚至还不断地挑拨是非,制造矛盾。
防火更重要
俗话说得好:与其事后哭断肠,不如事前早预防。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到预防机制的建立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到“救火”上。
去医院看病的基本上都是找医生“救火”。但平时不锻炼,不注意防火,肯定是要经常救火的。如果我们的人生让医生来救火,肯定是救的过来的。学生时代,我们经常是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甚至找人救火,自然学习也好不到那里去。企业管理一样,平时不抓,出了问题再处理,处理完了再出问题,你不能总是救火吧?总是解决问题吧?对企业领导来讲,职责不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
中国的股市也是这样,不断地喊救火,但这些火是谁放的呢?天天救,能救过来来吗?还不如找出放火的真凶。没有放火,哪来的救火?
对于企业员工的干劲,必须要“火上浇油”,越旺越好,对于员工的热情不能“灭火”。但对于经常犯错的行为要全力杜绝,防止“纵火”的发生,对于企业里的“纵火者”要给予坚决地除掉。
救火都是一时的,防火才是一直的。企业的成长不是在救火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哪一次,火太大了,救不过来怎么办?